论文查重-阅读是写作的酵母

论文查重-阅读是写作的酵母
不必解释太多,我们也许会明白,阅读往往是写作的酵母。给孩子们讲两个故事,一个是讲故事,一个是写诗。

首先讲述讲课故事。

在国家中语会的邀请下,我于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潞河中学——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母校——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上作诗指导,题目是:一路同行。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山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岱、河北省张家口一中特级教师尤立增也参加了此次讲座。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怎么查,如何找到一个免费查重论文的网站论文查重免费入口: https://www.paperccb.com 

本节课,我想带给与会教师一些思考。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听课领导和专家总是批评我们课上讲得太多,而我这节课就是老师自己唱独角戏,从头讲到尾,中间没有学生发言,我也不提任何问题,只是想说,我想对老师说,其实这样上课也行,我还上了一节诗歌写作辅导课。什么人说话太多,这是个问题?这不是你说得多说得少的问题,而是是否应该说,是否值得说。其次,我要以实际行动告诉老师,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这里的阅读不专指读书,而是阅读社会万象,阅读历史人生,其实我们写作的闸门很难打开。读书,是觉悟,也是碰撞,还是点燃,读书往往是唤醒沉睡人生的那一鸣惊人;因为读书,我们的生活立刻变得有了价值,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开始写作。那也正是我所要表达的意思——阅读往往是写作的酵母。

上课时就是这样展开的,首先让学生看两张照片,都是高铁照的,然后我引出自己的诗作《在京广高铁上》。在此基础上,及时提醒同学们,“走上诗歌之路,既是生活的常态,也是生活的重塑”,启发同学们思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或许就会有诗歌。这是第一阶段,算是一个引子,激动人心。后来,我又介绍了三首现当代的诗歌,艾青的《马车》、顾城的《巷子》、布衣的《墙上的马》,它们分别对应着三个时代,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国破家亡之际,民族之路该怎么走,诗人发出痛苦的“尖音”;文革时期,中华民族陷入迷茫,民族之路仿佛走进了一条曲折的小巷,诗人敲打着厚厚的墙,在发问,在徘徊;文革期间,中华民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跃然奋进,国力显著提高,生活明显改善,但社会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马匹被钉在墙上,繁华都市甚至连水草都找不到……我想对学生说,每个诗人写的“路”都不一样,艾青在抗争的路上,顾城在仿徨的路上,布衣在探索的路上,但每一个“路”都鲜明地刻上了民族与时代的烙印,所以,我们平时的写作,难道还不能自我安慰吗?写东西是自己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是家庭的事,是时代的事。一直以来,我们都说,要注重培养学生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感,这样的情感,不应局限于个人。

课堂上,学生渐入佳境,刚开始总还是有学生想问问题,但到这时,学生都安静下来了,没人举手,没人说话,他们都安静地听着,我知道,这样的阅读已经开始把他们带入思考区,他们早已走到了写作的大门。笔者又介绍了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和他的外国诗作《冰岛春》,意在告诉同学们,其实古人、外国人同我们一样,也是不断地“走在路上”,不断地“求”,正如苏轼所说,回首人生之路,也不过是三站“即黄州儋州”而已。路途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两句诗,几乎完全表达了“在路上”的意思。上述阅读局限于诗歌,即文学作品的阅读,到目前为止已进入阅读的高潮,写作的大门逐渐打开。

然后,我又带领同学们读了一组相片,总共有六张:第一张是学生集体出游,第二张是民工刚出站,第三张是被车堵住的道路,第四张是翻开一本书,一杯茶放在书上,看起来还在热腾腾的喝着;第五张是一对农民夫妇一前一后赶着一头老黄牛去耕田;第六张是身着迷彩服的战士,匍匐在林中,手里拿着枪……这样形形色色的“在路上”,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种方式,我想告诉学生,读书就是一种阅读,阅读社会也是一种阅读,也许比阅读更重要。读书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唤醒我们对生活的新认识,读书的社会也是如此。我有两个意思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是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只会做题,不会看书,不会思考,我要启发他们思考,“我们每天都在路上,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怎么走人生之路”,提醒他们思考如何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二是注意不能只顾自己,那样的眼光、胸襟都不免卑微,一定要像鲁迅那样去想社会的事,想民族的事,“千百年来,无数人,都跟我有关”。没错,做人就是要大大咧咧,要有民族气概。如鲲鹏,乘扶摇直上九万里,“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个时候,读书,已经不仅仅是读书,而是要努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思考的窗口,将读书、思考与生活的波浪,心灵的潮汐,情感的泉水联系在一起,让写作的灵感涌动。

诚然,在这两种阅读的刺激下,学生思想的闸门已经完全打开,思想也被激活,情感的潮水已经开始泛滥。课后,我问一位同学,听了课后有何感想,他说,老师我语文成绩不太好,也从来没有写过诗,但是今天听了你们的课,我想试着写一首诗。教师们,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早已知道,好的阅读可以巧妙地打开学生思考的闸门,可以帮助他们思考社会,认识社会,反思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读书、多观察社会。它是写作的出发点。

还有一段自己写诗的故事。2015,三月二十六日,海子祭日,今天我在听课视导。所以,没心情写诗。但是,打开手机,看到微信、微博上关于海子的消息,或缅怀,或感伤,或转发海子的诗篇,或对当下的诗篇发出感叹。一个老师说,“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去世。天资如斯,他却是活在这个世界上25年。即使如此,他还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有关于爱,有关于时间,有关于死亡,还有关于永恒。”一位教师说:“三月二十六日,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今天,你读过诗吗?”有一位教师说:“重读海子的诗篇,感受他对世界温暖的祝福!”…这些碎片一样的文字不断冲击着我的灵魂,不断燃烧着我的心,那一刻,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海子并没有走远,他活在我的心里,活在我的灵魂里。零碎的阅读瞬间就和平常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融为一体,潜伏在泥潭深处的灵感瞬间像奋力一跃的飞鱼掠过水面,以心灵的温度喷涌而出。所以,我在微信里写了这么几句话:

海子看了这么多年,一直有话说不出来,好像说什么都不对,说什么都多余。那天我突然觉得我们成了兄弟。亲们,如果想要点赞,请给我哥哥点赞,他不容易,也很孤单。

这首诗是我在教案纸上写的:

对兄弟

–三月二十六日为海子祭日

哥哥,窗台上的兰草和你

存在多种相似点

全都是南方人的家乡

非常瘦削

很是自负

区别是,兰草没有说话

你们,一年开花一次

老兄,我和你也有些相似之处

全留老母在孤单的村头

以诗的形式拯救自己

又瘦又好

区别是你沉默了

但我却一直在吟诵

老兄,我一直认为现在是个好时候

信仰书的力量与美丽

信仰诗的永恒

甚至贫穷,甚至疾病。

就连雾气弥漫

老兄,我还能相信几年

高于生活

灵魂也会隐藏在星辰的旁边

老兄,

尽管我不喝酒,

暂时把时间放下来

倒满一杯酒

来杯酒,去枕边浪

喝酒后,我继续走到那里

故事讲完了,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思。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性似乎怎么评价也不过分。中国政府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2015年春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表示,明年还将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性。看书的意义我一点也不怀疑,但是要注意,看书并不等于写,那些说会看书就会写的人,不是出于某种目的,就是不懂。总而言之,这是不可能的。在写作方面,我们强调多读,也强调多写。那是个大问题,但也是个事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