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查重-议论文写作怎样说理
道形于言,叙理于理”,说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说是非。也就是说,作者要用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出赞成或反对的东西,使读者接受并相信这个观点。心意合理”,“义贵圆通”。怎样才能在论辩中有力地展开论辩,把道理讲得透彻深刻,使人心服呢?本文作者以2015年高考作文为例,对议论文怎样才能说得通、说得通做一点探讨。
从四个层面展开联想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怎么查,如何找到一个免费查重论文的网站?论文查重免费入口: https://www.paperccb.com
一、古今中外时代变迁
用例证法,即是「据事取义,援古以证今」。在列举实例时,应选择历史实例与现实实例相结合。史实,往往是最可靠的论据,能够启发人们认识到与之相似的现实生活现象;而史实,往往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在不久之后,或者还不能否认的,真实的例子。因此,在列举事例时,最好既能列举一些古人的事例,又能列举今人的事例,使文章具有时间的深刻性,这样更有说服力。
比如:辽宁高考卷《各领风骚》优秀作文?《精彩人生》一文中的第二小节:“人多势众,古往今来,有多少故事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到达了辉煌的顶点’:苏武持节,牧羊北海19年归汉而不辱使命;甘地参与民族解放运动,终其一生无怨无悔;陈景润钻研数学,呕心沥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考官首先列举了汉代苏武的例子,然后又列举了当代陈景润的例子,达到了“古今皆如此”的效果,当然也就是有效地增强了说服力。
二、区域内的中与外
举例来说,既要注意古今中外在时间上的跨度,又要注意中西地域上的重叠。古代和现代的例证推敲,不但能加强材料的组织,避免重复堆砌的感觉,而且更具论证性。
比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仰观宇宙,俯瞰万物》中的一段:“静坐莲池,久久注视着莲花,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将马的健美和力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两个人,都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了自然,想必这就是他们能够与自然相感相知,从中获得心灵力量的原因。”
这段文字列举了徐悲鸿和莫奈的例子,一举一动,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两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让人触动心灵,进入自然,获得心灵的力量,文章的观点令人信服,深入人心。
3.性质上的正反两方面
有对比就有区别。在列举实例的同时,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联想选择。正面和反面的对比,不但能使道理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还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对论点的理解。用对比证明时,往往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对比映照,既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也可以使文章内容更生动,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例如: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显之品动人心》一文以“文显之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阐述了文品应与人品相统一,这样文章才能动人心。本文通过列举袁中郎的正面事例和郭沫若的反面事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风格趣味与人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在这种对比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贬斥什么,在两者的反差中,可以显露出来。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严苛细致的对比分析,都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文化积淀和较充足的阅读积累。
对象上的人与己
就例证而言,古今中外的典型例证在论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以这些事例为依据,再由人及己,联系自己与实际,结合论据进一步论述,则更具现实针对性,更能引起读者思考与共鸣。
例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亦坚亦柔,成就和谐》中说:“然而,人的内心的坚硬并不等于一定要一成不变,冷硬不可触碰,更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让心灵被温暖、被爱和被滋养,从寸草不生的荒芜变成处处繁花的锦绣。是的,在这个被冷漠的铜墙侵蚀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才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对真诚的呵护、对美好的期待、对真情的拥抱都失去了,那么由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所谓‘生命’甚至所谓的‘生活’都不值得了。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闭扼杀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去享受内心最柔软的阳光呢?所以,心里面那些重要的柔软的东西,就像坚硬的成分一样,是构成美好生活的要素;所以,只有那些又坚又柔的心,才能成为和谐的自我。”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心有灵犀,有坚如盘石,也有柔如水,两者相通,共占方寸,方有和谐自得,卓然而立”,引述毕淑敏和英国文豪托尔金的话,说明心的坚硬与柔韧后,又联系现实,谈论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心的“坚”与“柔”的孤立与误解,从而使文章针锋相对,更具内涵与深度,增强了文章的思辨力。
以理服四人行
对学生进行稍微的分析
论文必须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一是具体而细致的分析,二是充分而有力的论证。通过例证来进行分析,例证又是要分析的,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所以,在摆好事实之后,做一点分析,让事实与道理相通。
“离开了具体分析,就不可能认识到任何矛盾的特征”,分析可以使议论细致深入,体现思辨的深度。在真知灼见的基础上,以真实有力的论证为依据,严密理性的分析,视理而破,层层叠叠,能切中肯义,充分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使文章立于不败之地。把论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在分析中一一加以阐述,使论证更加细致,无懈可击。
让学生画一幅比喻图
隐喻是形象化的论证方法之一。对熟悉的事物进行设喻,能使文章说理具体、生动、发人深省;语言生动、生动有趣;从而收到文章精炼、内容丰富的效果。比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即是孤寂的空屋》,标题就设喻,将“智慧”比喻为“空屋”,作者从“孤寂的空屋,耐得住寂寞也拒绝悲凉”、“孤寂的空屋,可以有形可以无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证明”、“孤寂的空屋,给高楼大厦以平实,给浮躁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赖”三个层面来阐述自己所理解的智慧内涵,使人具体而清晰,又生动而深刻。
三,给学生提出一个假设
一句话里做个假设,也能使文章不那么有趣。选取本文列举的一两个实例,运用假设推理方法对实例进行分析。应用此方法,首先要引证论点,然后提出形成条件不存在的假设,“假为真”,进行推理,最后得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结果必然是荒谬的,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正确的观点。
比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仰观宇宙,俯视万物》“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切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就使人失去了自然的敬畏感,却又增添了征服自然的雄心。如果仅仅是从天气预报中认识到自然,那么为什么要说珍惜蓝天白云呢?如果仅仅是用生物学知识来概括自然,那么为什么要珍惜和保护花草树木呢?过度依靠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切感,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流重金属超标等各种荒唐事。技术不会使人更接近自然,相反,它会疏远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大的狂妄中忘乎所以。所以,只有让我们回归自然,亲身体会自然,我们才能重新获得敬畏的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段是以“设想”为前提,认为人类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对自然荒谬的破坏更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原因
许多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次上,文章平淡无奇,浅薄无力。通过让学生学会在论证中进行深入剖析,从“为什么”的角度来探究事实形成的原因,可以体现中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文章充满了思考的力量,富有思辨性。
举例来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亦坚亦柔,成就和谐》中的「我想,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的人,一定会明白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所写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和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白歌手希塔在《天命风流》中所唱的‘灵性上眉,浩气存胸’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仍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明白词作者荀夜羽所表达的‘击鼓远雷,琵琶轻波’的和谐,因为勇气和温柔是人生最真实的形态。」因此,要使自己和谐,要使自己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在这片天地里,既坚又柔,既刚柔相济。
此文段,考生以三个例子为例,剖析了能洞悉“亦坚亦柔,成就和谐”道理的内在心理原因,形成排比句式。使论述有深度,且文采不凡。
总而言之,要想议论文说理充分,要善于从四个方便展开联想,事例要富于层次性,层次性要丰富,层次性要深,层次性要好,层次性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