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查重-读研读博的体会
晚上小天发信息给我:“哥,我想读硕博连读,但是不太确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小天是学弟,我们一整年都在篮球场混,再熟悉不过;
所谓“硕博连读”,就是研究二年级自主注册,然后进行选拔,通过考试,进入博士一级。并且我选择了本硕博连读,从本科开始,决定我的人生必然要经历研一、研二、博二、博三,以及可能存在的“博三+”过程。
选择两种读博士的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节省一年的时间。同时,也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如果你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你只能拿到学士学位去面对社会。
在完成本周的工作报告后,我收到了一条消息。疫情爆发时,老师要求每周提交工作报告,今天又是星期天,没办法,硬着头皮写。
准确地说,这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因为你要把一个礼拜十个小时的工作量“增加”到70个小时,所以这绝对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
今年,是我硕博连读的第三年。
起初,有许多学弟学妹都来问我有一个问题,关于读博士,更多的,关于读硕博连读。那时候,我对他们说:“现在硕士生在社会上很普遍,趁着年轻,有了读博士的机会,一定要读博士,工作后的收益很大。”那时,我真的是这么想的,因为我所有的师兄师姐都这么跟我说,而且选择本硕博连读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回想起来,当时促使我做出这样选择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博士”这个名词本身的魔力,对于一个每年出不了几所985,211大学的小镇来说,博士就在我们身边,千百年难得一遇,家人也都说,博士是光宗耀祖的东西。
经学院老师大力推荐,我有一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对我说:“你硕士毕业三年了,还要读两年博士吗?”等一下,我放弃了那一年在我们班工作的好机会,选择了本硕连读。
经过一年的时间,我那几个兄弟靠着自己一腔热血,加上自己每天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但我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读博士。
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很喜欢科学研究这个东西,而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更讨厌它。
研一那年,每当我坐在实验室里,看文献中那些难以理解的名词,或者那些比我的手指还长的公式时,我就会感到烦躁不安。那时候除了娱乐,至多只能坐半个小时的椅子,天天都很累。一段时间后,我放弃了,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篮球场和操场上,或者出去当老师,做兼职,赚点生活费。那一年,我从210斤跌落到140斤,在篮球场遇见了很多朋友。同时,我的膝关节半月板也都有伤,需要慢慢康复。
升到二年级后,身边的硕士生都开始为自己的课题努力奋斗,取得成绩,攒足了毕业条件。问题不大,因为我还没读完硕士研究生。唯一不同的是,与我同龄的本硕博连读的同学,有的开始发论文,我开始觉得压力大,因为我们的毕业条件比较高。但我没有把压力变成动力,而是每天都在想,我是要读硕士研究生还是要退学。
那时,每天三四点钟才睡觉,满脑子想着如果我退了学或者转到了硕士研究生,会有什么后果,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经过一个月的挣扎,我最终决定还是继续往下读。对于家里条件一般的人,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对父母说:“爸,妈,我不适合读博士,我不读了”,我特别害怕他们会感到非常失落和失望,因为在这个城市里,我的博士头衔是他们惟一可以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炫耀的东西,而他们所期望的,也是我答应的,博士毕业后的美好时光,就这样消失了。同时,我发现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读书,我就不会有什么成就,甚至可能会找工作。
也许有:很烦躁,不喜欢,读不下去,但还是不能放弃。
面对这种情况,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对于我来说,我只能继续下去读下去,还要好好读下去,总不能十年八年没毕业。开始做科研,每天为自己做计划,但是很少能完成,因为那是来自于内心的抵触。所有这些都是我开始强迫自己去做的,我清晰地记得最初,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一篇硕士论文,这也是我第一次彻底读完它。
到了那个时候,我已经进入本硕博三年级了。
后来,在我慢慢的自强不息和我那不会踢球的腿的帮助下,我已经习惯了所谓的科学研究生活。完全是麻木的感觉吧。对于科研这件事,并不像以前那样抵触,而是一言不发。唯一确定的是我开始像一个普通的博士一样,读论文,想方法,做实验,想怎样才能有成果,早点毕业,硬着头皮往下走,坐在实验室里的时间也慢慢变长了。但是我心里明白,其实没什么变化,每天都像上班一样,准时来,准时走,一分多钟都不想呆着,一分多钟也不想加班,除非是有特别的急事。
等我年级大了点,我就会更焦虑,然后在巨大的压力下拼命奋斗,或许成绩还会好一点。
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我是说,那种痛苦,来自于内心的抵触。
选吧,我不会选本硕博连读。
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没有科研经验,对什么才是真正的科研一无所知,只凭对博士的了解选择了这条路,等到后来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时,已经太晚了,只能依靠时间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一点点地向前推进。与之相比,硕博连读就更好了,因为有了超过一年的科学研究经验,就更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
所以,对于本硕博连读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要去选择的话,那么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道路?假设你完全了解这一科学研究领域,并对此感兴趣,那么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只是根据诸如“你知道什么”,“别人说什么”之类的外部因素来选择道路,那么,这一过程,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少见得多。
如果你还在犹豫是否要走这条路,我建议你首先选择先读硕士,在对科学研究有所了解之后,再选择是否读博士。这样,自己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好了。
以上资料来源于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但是,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多么紧张,还是要努力学习,毕竟,还是要向前看,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