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查重-毕业难问题已成为高校论文抽查的常态

研究生查重-毕业难问题已成为高校论文抽查的常态

这几天,论文抽查的消息引起了不少研究生同学的热议,尤其是两省公布的硕士论文抽查结果中有184篇不合格的消息,更让不少同学感到震惊。

坦率地说,对于这样的结果本不应大惊小怪,毕竟今天对研究生论文的含水率的了解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很早以前,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对论文的质量究竟如何早已了如指掌,只是当时为了营造你们好我大家好的祥和气氛,都是嘴上大喊大叫,实际上操作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不像现在,突如其来,突如其来,突如其来,突如其来,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可是有因有果,有些事情就算躲得了初一,也躲不了十五,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如今学术研究越来越注重规范性、创新性、原创性,一些论文的参差不齐也随之而来,抽检结果一目了然。

唯一出乎意料的是,抽检结果所发现的问题竟然如此之低。本以为文章里出现的问题都是些“高”,没想到是“低”。目前还没有谈到论文本身的价值,仅从抽检结果显示的规范性不足,以及文字表达和编排问题较多等方面,可以窥见硕士论文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按道理说,但凡经过三年正规研究生教育的学生,都不应该出现这种 LOW现象,如果出现这种 LOW现象,只能说明作者根本就没有想过写论文,否则就会彻底避开这个雷区。

由于只要你读过研究生,就会在写论文前,收到学院或导师寄来的论文排版说明,其中会清楚地注明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包括标题字体、大小、文章分段等。即使作家再差劲,也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以拿来主义者的思维,对其进行简单的格式化。

可悲的是,现实却啪啪作响,抽检结果又用铁证再次证明,无论你做得怎样,无论你做得怎样,我都是我行我素,因为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导师的“功劳”,甚至可以说是导师的疏忽,毕竟每一篇论文,导师都要亲自过目,并做好第一道关。论文出了问题,指导老师必定难以逃脱责任。

曾经一度觉得有了翟天临这样的前车之鉴,论文写得会收敛很多,至少每个人都会认认真真的对待,可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心存侥幸,以至于当结果出现时,很多人惊呼不可思议。只不过,现在已经晚了,已经后悔了。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论文不规范问题外,抽查结果也表明一些论文工作量有限,缺乏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差,没有提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显然,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硕士论文中,博士论文也同样不可避免,只是两者的比较,博士论文幸好有小论文的协助,所以被诟病的相对较少。

看到这一点,我们不禁要想,未来的研究生论文究竟应该走向何方?无论如何,至少要避免低级错误的重演。

首先要弄清楚目前研究生论文的质量问题,不能自欺欺人,否则只会害了自己。想想看,每年有数千名研究生毕业后,硬要每篇论文都有创新,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判断一篇硕士论文是否合格,需要另辟蹊径。记住我的指导教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对研究生论文的期望值不高,我从不希望学生在三年内取得惊人的成绩,因此我的合格标准只有一项,即论文的工作量。假如你真的付出努力,脚踏实地去做研究,即使没有什么突破性研究,我同意你符合毕业条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爱因斯坦,所以你所付出的努力能不能经得起你拿的这张薄纸。但是,如果你只是到处乱搞,那就绝对不会成功。

其次,论文写作要坚持“一是一,二是二”的学术规范原则,绝不能放任不管,因为这是业界默认的“潜规则”。即使你们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分歧,也请你们一定要跟得上大部队,否则永远失去了自己。

有时候想一想,这种感觉或许在毕业论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在小论文发表的时候,却很明显。一般来说,当编辑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会有一种感觉,你的文章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你没有遵循最基本的规则,那么就不要谈论你文章的内容是如何被推陈出新的,因为第一关你就失败了。所以它提醒我们,流于表面的第一印象有时是致命的。

此外,论文写完前,一定要多查几遍,保证文章用词不带病句。其实,每当欣赏学生的优秀作品时,总要揣摩其意蕴,否则很难读懂其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虽然这样可能有些挑剔,但请记住,审稿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如果他们不高兴,麻烦就大了。

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反复看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常人的逻辑,千万不要看文章,甚至出现难以自圆其说或者矛盾的地方,这对老师来说是绝对的禁区。

总而言之,这是个人对研究生论文的一个浅薄的理解,目的只是希望不合格的信息能少一点,毕竟你的杰作要在网上保存很久很久,这不仅关系到你的声誉,也是对你导师的一种责任。因此,纵使论文写作需要千山万水,也请一定要且行且珍惜。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