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论文检测-科研人员不能抗击疫情爆发?不能抹杀科学家的贡献!
2019年- nCoV研究论文发表
近来互联网上有关科研圈的消息多比较负面,很多网友狂喷中国专家学者只想发论文不想抗击疫情,中国 SCI体系害人,一些业界牛人为了抢发 paper不惜瞒报疫情,不顾大众生死。
真的那么重要吗?身为一条科研狗,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的:为什么2019- nCoV近期的文章发表得这么快,审稿人是否也在追逐热点?这些天的相关文献调查结果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不少新的见解。
新的冠状病毒到底出了多少张纸?现在发表这么多论文真的有那么必要吗?在这场战斗中,我们中国科学家的表现究竟如何?
新冠状病毒的文章不断增多。到2月5日为止,在 Pubmed上共发现69篇相关研究论文。显示如下:
初试结果令人唏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有那么多重要发现吗?细究之下,发现也并非如此解读,所谓的学术论文真的没有那么多,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哪有那么容易发表的。
学报也是杂志中的一种,它的文章种类很多,学报被分成了 Article, Comment, Editorial, News, Correspondence, Meta Analysis等类型,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即 Article,不那么容易出版, Article具有非常正规的结构形式,无论出版在哪本学报上,它的基本结构都必须包括: Abstract,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还有 Conclusions等。平时发学术论文就算是一年投一年,一年修一年补一年,总而言之就是一份煎熬,更别说像 CNS这样的顶级杂志了。
学报图文并茂,工作量大,一般要做1-2年的实验才能凑够一篇论文的数据,发表1-2篇5分以上的论文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可想而知,学术论文的发表并不容易,那么,最近这一新冠状病毒论文井喷的现象到底有何内幕?
对这69种论文进行仔细的分析, Article所写的学术论文有45种,也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事实上,这些论文并非都是正式出版的。
这些 Articles主要分布在 bioRxiV, medRxiV,柳叶刀, NEJM, Nature上。杂志社质量很高,可以看出绝对没有放水的可能,影响因素也是有高有低,上到顶刊 NEJM,下到四区小刊。可见学术界也有“追热点”之说,这不算什么坏事,各国科学家都在实验室努力帮助我国攻克病毒,最终是好事!
预印本在这里是一个什么概念?简言之,论文发表的一般流程是:科研人员将论文提交给学术期刊—期刊审稿—修改—通过—发表。投稿,论文正式发表,中间审稿,修改,最后出版期刊,这段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在比较急迫的情况下,一些重要的研究,科研人员为了提前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研究,会在提交论文后,将论文的 Manuscript发表在“预印网站”上,供同行交流学习。MedRxiV是两个预印本网站的预印本。
在45篇 Articles作品中,有多少是预印版本?共有33篇已提交但尚未通过评审的论文,因此还不能将其视为学术界认可的科研成果。预印本上的论文一直是良莠不齐,是否有研究价值还不能定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负责任的学者想蹭热点,不负责任地发表一些未经同行认可的研究数据,比如1月31日印度学者 Bishwajit Kundu和 Vivekanandan Perumal发表的预印本论文《Uncanny similarity of unique inserts in the 2019- nCoV spike protein toHIV-1gp120 and Gag》,印度学者一通猛烈操作,让许多不明真相的中国民众认为该病毒是人为制造的。到底是美国在迫害中国,还是武汉病毒所在进行恐怖试验?还引发了网络上不小的风波。
但是实际上他的研究逻辑和方法都是完全错误的,经不起推敲的,完全是自作聪明,自作聪明写出来的文章,最终被一大批科学家联合起来喷到撤稿。看得出,科研圈早就不是一块净土了。
我们吃瓜群众想提醒的是:切记:看不懂的就不要随便信,更不要随便喷。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顶尖科研团队,争先恐后地发表论文,会不会耽误预防和控制疾病爆发这一重大事件?专家们是否会为了发表论文而隐瞒疫情?
先说科学家的本职工作是做科研,疫情爆发后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做相关科研,虽然有蹭热点的嫌疑,但不为过,我们的专家已经是院士了,真的不赖这篇论文,他们什么论文也没发表过,所以不用阴谋论说他们为了发论文而隐瞒疫情,完全没有必要。
科学工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分享给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让每个人都能及时更新科学界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水平,让世界各地的科研力量都能为对抗病毒作出贡献。如此可以集合世界学术界的力量来攻克难关,也可以督促国内的科学研究不要放慢速度,完全是一件好事,大家应该支持,而不是盲目反对!
发论文本身就是科学家对抗疾病爆发的工作之一!别随便指责人家发论文不抗疫,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猜忌,这就好像为什么没有人责怪终南山院士成天被采访却不去抗疫,这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2019- nCoV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1,2019- nCoV传播能力
评估一种病毒的感染性强不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叫做基本再生数R0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它反映了一种病毒在自然传播中平均传播给多少人。请务必注意,如果病人被隔离将有效地减少R0,则这是没有控制的情况。超过1的 R表示病例数增加;小于1的 R表示病例数减少。较大的 R值意味着更难控制的暴发。
该小组发现,到2020年1月23日,全国范围内确诊830例2019- nCoV病例,9例在国外。830名患者中,25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0%。nCoV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2019-4.8天。nCoV和 SARS病人从症状出现到被隔离的平均时间分别是2.9天和4.2天。
采用电磁波方法对2019- NCoV的 R值进行了预测(95%置信区间:2.32-3.63)和2.92 (95%置信区间:2.28-3.67),而SARS-CoV则为1.77 (95% CI:1.37-2.27)和1.85 (95% CI:1.32-2.49)。
研究者观察到,无论从发病到隔离时间,还是 R值,2019- nCoV和SARS-CoV均呈下降趋势。它显示了中国严厉的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
研究小组进一步解释说,根据所得到的数据,2019- nCoV可能比2003年爆发的 SARS有更高的流行风险。已经采取的公共卫生措施大大减少了2019- nCoV大流行的危险。但是,仍然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以防止其进一步蔓延。
2。2019- nCoV基因组特征
当前这一类的研究论文是最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测序本身已经相当成熟,许多研究机构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一些预测,而无需实验。
一月23号,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等人在预印本网站 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nCoV-2019最有可能是蝙蝠宿主。该小组从5个病人中提取了nCoV-2019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这些序列与 SARS冠状病毒具有接近一致的79.5%。另外,nCoV-2019与蝙蝠冠状病毒序列的一致性高达96%。研究小组指出,2019- nCoV的动物宿主可能是蝙蝠。同时发现,2019- nCoV进入人体细胞后,其受体与 SARS病毒的受体相同,都是AC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