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查重-今天 Nature发表了两篇新的冠状病毒论文,来自石正丽研究组和张永振研究组
今天,以“加速评论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发布了两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论文。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振教授分别主持了这两篇备受关注的同行评议论文。
图片来源: Nature网站截图,两篇论文同时发布于2月3日
在中国武汉流行的新型病毒肺炎中,石正丽团队发现了一种致病菌——新病毒——2019- nCoV——,揭示了它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的相似之处。分析文章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最初来自蝙蝠的证据,但是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病毒爆发的动物来源还有待证实。
暴发初期,石正丽研究员和他的同事分析了7名重症肺炎病人的样本,其中6名是工人,他们来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研究人员从其中5例病人的样本中获得了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它们的相似性在99.9%以上,相似性与2003年导致 SARS的冠状病毒的79.5%的相似性基本一致。
另外,研究者发现2019- nCoV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蝙蝠型冠状病毒有96%的相似性,这表明蝙蝠可能是冠状病毒的来源。
研究人员利用冠状病毒基因组中具有最高变异率的片段,编制了一组可迅速将2019- nCoV从所有其它人类冠状病毒区分离出来的引物。研究人员发现,其中5例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早期口腔拭子样本中就能检测出2019- nCoV,而在大约10天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则无明显阳性结果。研究人员推测,最有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是通过个人的呼吸道,但同时指出,“不能排除其他途径,还需要更多病人资料进一步研究传播途径”。
此外,在这项研究中,“更重要的是,我们证实了新型冠状病毒(ACE2)与 SARS冠状病毒一样,可以利用相同的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进入细胞。”
本文于1月23日发布在预印网站上,研究人员第一时间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今天《自然》正式通过同行评审。
通过电镜观察被感染细胞内的病毒颗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张永振教授的研究小组根据对2019- nCoV的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在背靠背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指出,该病毒与先前在中国蝙蝠身上发现的 SARS样冠状病毒密切相关。
今年41岁的张永振是华南海产品市场的一名工人,张永振于2019年12月26日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住院,并表现出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烧、胸闷和咳嗽。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但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治疗3天后无好转。
研究人员收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利用基因组 RNA测序方法,鉴定新的冠状病毒。系统分析病毒基因组中29903个核苷酸序列,发现该病毒与蝙蝠中 SARS样冠状病毒中89.1%的核苷酸序列相似。虽然对个别病人的分析并不能断定冠状病毒是此次暴发的原因,但对其他病人的独立调查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
在流感数据库 GISAID和 NCBI的 SRA数据库中分别可以找到两个研究的测序序列,病毒的完整基因组被保存在 GenBank中。这一共享的研究数据可以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新的冠状病毒来源。
到2020年2月3日,全球感染了2019- nCoV病毒的17000多人。希望能发布更多的研究数据和临床数据,追查暴发的源头,了解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