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吸烟人群的感染率比非吸烟人群低?钟南山团队的论文就没有这个结论!

论文查重-吸烟人群的感染率比非吸烟人群低?钟南山团队的论文就没有这个结论!

新冠状病毒的感染率比非吸烟人群低得多?在对1099例新冠状肺炎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的研究结果中,有人对病例的吸烟史数据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然而,公共卫生专家告诉记者,这种说法纯属概念上的偷窃,完全是在误导公众。

它是在偷换概念。

二月九日,钟南山研究小组的一篇论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in China”(《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在 medRxiv的预印网站上发表。(注: medRxiv的论文没有经过同行评审)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1099名(截至1月29日)确诊的新冠状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指出许多患者早期并无发热和放射异常表现,因此该研究呼吁把重点转移到早期鉴别和疾病发展前的病人管理。

一家从事烟草行业的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刊登了钟南山院士的文章,内容涉及1099位病人的吸烟史,据称,“从临床数据上得知,在1099位病人中,927位病人没有吸烟史,占85.4%;21位病人有过吸烟史,占1.9%;137位病人有吸烟史,占12.6%。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向南都记者解释说:“病例构成比与人群发病率/感染率的概念完全不同,钟南山院士的论文是对1099例病例的客观描述与分析,其中吸烟数据是病例是否吸烟的构成比,人群发病率/感染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认为,“吸烟者感染率低于非吸烟者”,是对“偷换概念”的误解。

如果在钟院士的病例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王克安举了一个例子:是否喜欢吃辣椒?假设80%的答案是吃辣椒,但是不能吃,喜欢吃辣椒才会发病。

王克安解释说,新冠状肺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感染人群的发病率不同,其发生的机率也不同,其发生原因取决于是否暴露、是否接触病毒而非吸烟。

例如,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有一个特点,就是聚集性发病,也就是说,可能在一个家庭中有一个吸烟者,他患上了传染性疾病,而家里其他不吸烟的人也患上了传染性疾病。其他家庭成员发病的原因是与患者有接触、暴露,而不是因为其他人不吸烟。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实验学副教授张洪涛在一篇文章中,就曾以2003年香港 SARS疫情为例,分析在 SARS暴发初期,医护人员对防护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不少人因 SARS而死亡。吸烟者在香港的卫生保健人员中很少,特别是许多女护士。如此一来,如果不仔细分析,只看表面数据,就会发现非吸烟者感染病毒的风险更高。

小心!严重程度较重的吸烟者

在王克安看来,吸烟危害身体健康是毫无疑问的。

王克安说:“吸烟的人自己肺部受伤了,肺功能就会变差,在同样的情况下,由于肺功能基础差,病情就会更加凶险。

根据钟南山院士的论文资料,吸烟者病情严重的比例更高。吸烟者137例,危重病人29例,危重比为21.2%;非吸烟者927例,危重病人134例,非吸烟者14.5%。

香港卫生署于2003年时发布的「吸烟者与吸烟者关系调查」也发现,有吸烟者与吸烟者的死亡率高达20%,非吸烟者仅为9.7%。

在这一年,加拿大也进行了一项研究,共发现10例 SARS病例,其中,有4例有吸烟史,病情较为严重,均需使用呼吸机;另外6例非吸烟者,只有一人需要使用呼吸机。

nCoV新冠状病毒、 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均属冠状病毒,均可引起病人肺部感染。一项关于两家医院 MERS暴发的调查显示,25名 MERS患者,吸烟者和有吸烟历史的患者,其死亡率分别为75%和29.4%,“当吸烟者肺部感染这些病毒后,死亡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张洪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烟草行业宣传广告语误导公众?

看了这么一篇文章,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痛斥,这是一个宣传烟草行业的微信公众号,对钟南山团队的论文数据进行了断章取义,“根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烟草行业的老花镜,当年非典时期传播的谣言说感染非典型肺炎的人少,这个谬论早就被驳斥了。

实际上,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刚刚引起全国关注的1月下旬,“吸烟能预防 SARS”的说法又卷土重来了。还有一种说法也为这种谣言提供了理论基础:“烟油可以覆盖在肺细胞的表面,这相当于一个紧密的保护层;病毒进入肺部后被烟油所阻隔,不能附着,不能进入肺细胞,也不能复制和组装新的病毒。不传播病毒,就不会有危害。

王克安还表示,在特殊时期,烟草业的账户拿数据混淆视听,并大肆宣扬烟草的“驱邪治病”,完全是误导公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