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中国书法初探》:东汉崔瑗《草书势》

论文查重-《中国书法初探》:东汉崔瑗《草书势》

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是中国现存最早可靠的书法理论文章,体现了进步的书法史观,也是中国书学史上最早揭示书法美之社会实用功能的著作。

书契之兴始于仓颉,而隶书之盛行则始于其言:“草书之法,盖亦简简,应时谕指,用以命迫。兼而有之,爱日则省力。质朴之变,岂非古式?观察它的法象,俯瞰它的仪器。方不中矩,圆不方规抑左扬右,兀若(音耸)崎……”

魏晋索靖《出师表》

这里的书论意指:草书的书写,比隶书更简略。为了应付急切下谕的需要,迅速、及时地抄写,就利用了草书的功能,比篆隶两字,更有倍效;既省时间,又省人力,由隶到草,既然方便,何必再用篆、隶呢?

观测草书的法度形态,俯仰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又方不合矩,圆不合规。左抑按,右扬提,耸形,似奇峰怪状。

唐怀素草书集

这就是所谓的“书势”,可以说是主要用于赞美书体的美学特征,描写对书体的审美感受的一种铺陈、评点的小赋。

这一评书风格,盛行于汉魏六朝,除崔氏本人的文章外,还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书势”:东汉蔡邕的《篆势》、三国魏成公绥的《隶书体》、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南朝梁萧衍的《隶势》、索靖的《草书势》、王珉的《行书势》、杨泉的《草书赋》、南朝梁萧衍的《草书势》等等。

《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跋苏轼

在中国书学史上,崔瑗首次提出草书的“简”、“应时”、“兼功兼利”,从而最早地揭示了书法之美的社会实用功能,而且其用词清晰肯定,对后世书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这种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变,崔瑗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予以肯定,并理直气壮地说:“简朴之变,岂非古式之变?”崔瑗对草书“方不中矩,圆不方规”的特点及飞扬放纵、充满生机的动感之美,亦有论述与肯定。

附草书势》原文:

书契的兴盛,始于颉皇;写他的鸟迹,以作文章。朊暨末叶,弥繁典籍;时多僻,政多权。荒芜的官事,剿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为删。

简牍之法,盖亦详略之法;诏谕之法,用于中风。兼容并蓄,爱日省力;朴素质朴,岂非古式?看它的法象,俯仰有仪;方而无矩,圆而无规。抑左扬右,视之若无物。鸟兽兽,志在飞移;狡兔惊,将奔不驰。或者(黑知)(黑主)点(黑南),像连珠一样;绝而不离。兽怒郁闷,放逸后奇。亦有高下之分,若据高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余缠缠绕;若山蜂施毒,见隙缘缘;腾蛇赴穴,头无尾垂。所以说,远望是为了看,近听是为了听听为了听为了听是为了看是为了看。几微要妙,暂且从命。稍高一点,好像是个若斯。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