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检测-论论文数量不代表科研能力水平

期刊论文检测-论论文数量不代表科研能力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几年大幅增长,已跻身世界十大科技论文之列,而“目前中国大学的科研能力世界第五”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但是,细细研读“以文算数”,使我感到中国科研能力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变,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科研评价工作的重视和量化评价方法的广泛应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可避免的事实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这种习性也侵袭了学术界的清净,影响了部分学者的良知与操守。这种情况下,不少人摒弃了严谨的学风,有的人投机取巧,搞科研欺骗之风日盛,造成学术腐败。可以这样说,“学术造假”事件频繁发生,与科研教育体制的弊端有关,官本位导致学术评价权掌握在行政人员手中,他们没有能力或精力去具体评价学术成果,他们只数论文数量,而不看科研工作的质量,从而刺激了各式各样的夸大其词、造假行为。

伪造资料,伪造事实,剽窃他人成果,请人捉刀代笔等论文写作中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近几年陷于“剽窃之门”的人,多半顶着显赫的光环,或教授、院士,或校长,而且在剽窃案件中,大多是学生们的笔杆子。因为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大多与科研人员的职务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有关,与发表论文有关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普遍存在,导致以论文数量衡量学术业绩的评价体系也备受指责。就连舆论也认为,在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下发表的论文多为“学术泡沫”、“学术垃圾”。所以,减少论文的负担,使论文的价值回归学术本位,就必须改变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只有将论文的评价从“数量”转向“质量”,才能不失为一种治本之策。

不认真对待和处理这种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甚至熟视无睹,不仅会使中国学术失去信誉,丧失学术尊严,还会阻碍中国学术传统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破坏学术及其自身存在所具有的意义。当前,备受诟病的是我国 SCI论文数量在国际上的排名,而被引的平均频率却远低于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我们不否认论文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作者认为,论文发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从事创新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二是以发表为主,随机应变能力差,随机应变能力不强。近几年来,中国内地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基础科学研究的产出仍然较低,反映在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多。所以,不能只以论文数量来评价科学水平,要有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当代大学的竞争,实质上是大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水平必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水平。可以这样说,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决定了它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的地位,而反过来又决定了国家的科研竞争力。高校科研水平真正提高,才能使其为社会提供教学和服务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从而真正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前提,就是论文质量的提高要靠整体科技实力的逐步提高,更要遏制学术不端的各种追求功利、物欲的行为所产生的“垃圾论文”。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要注重学术评价的导向作用,摒弃单纯以论文数量来评定成绩的片面做法,更要注重论文质量和创新水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