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查重-什么是 SCI论文?如果没有 SCI论文怎么办?

期刊论文查重-什么是 SCI论文?如果没有 SCI论文怎么办?

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高校 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的导向机制的若干意见》给出了答案。本文时间长,部分媒体提前为我们圈好焦点:打破“SCI论文至上”的观念。但什么是“SCI论文至上”?到底怎么能破呢?

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来好好帮你了解一下 SCI在科研圈的前世今生。

SCI究竟是什么?

对于“SCI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列出“参考文献”之间有什么关系。

没有一篇学术论文可以独立于科研领域而存在。它们与同一领域或不同时期的学术著作有不同的关系。

一个美国教授发现,利用学术论文之间的引文关系,不仅可以追溯研究对象,还可以了解到目前的研究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情况。而这三者的延展,可以很好地保证科研的完整性。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这位教授成立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并专门创建了一个叫做“网络引用”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整理期刊间的引用关系。SCI是本数据库的一个分类。

“SCI”是 ScienceCitationIndex的缩写,它指的是在数据库中主要用于理工科的科学引用索引。相应地,社会科学的 S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人文 AHCI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人文引文索引)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尽管 ISI并未收录世界上所有期刊的引用关系,但因其创刊时间较早,且很早就对引用关系进行了排序,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多引用、多引用、高质量”的“影响因子”概念体系,为各学科引用最多的期刊编制了一个排行榜,久而久之,在科学研究领域,“SCI核心期刊”的概念也越来越具有权威性。

然后将评价体系引入国内。发表《SCI》、《SCI核心期刊论文》已逐步成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取得最大的成功,一些专门为发表 SCI论文而写的贴子甚至在网上出现。

反向结果:如何反向?何时建立?

俗话说得好,“不破不立”,既然《意见》打破了 SCI论文至上的判断标准,那么后面该怎么“立”,何时“立”呢?

恐怕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指标中, SCI论文的影响比较大。

如果把“SCI论文”的评审标准一刀切地拿掉,那么,在短时间内,它会直接影响到这些领域的评审标准的制定吗?在科研的不同阶段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应如何取舍以确定判断标准?它是否“太用力了”?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

与此同时,科技部还发布了《关于取消科技评估“只评不查”的若干措施》(试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突出分类评价,注重实效;

例如,如果是基础科学研究,论文评价可采用代表性的办法,国内期刊论文的权重原则上不少于1/3;如果是应用研究,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且已经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结果权重可提高到50%。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打破 SCI至上主义并非一蹴而就。

自诞生至今, SCI已经收录3500多种国际学术核心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论文作为科学与技术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使其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创新价值,是科研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且这次的“国家行动”,更像是一场学术评议改革的“大试水”,至于成功与否,还得看时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