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查重-新经济地理学概论
本论文为文献综述,按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基础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类。基础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课题中已有知识的概述和评价,阐述已有知识的现状;
本论文为文献综述,按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基础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类。基础文献法是将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评价,说明已有知识的现状;高级文献法是在选定研究兴趣和主题后,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确立研究主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从而建立研究项目。(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份文献综述,以供参考。
内容提要: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研究中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结合,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全新领域。本文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基本模式作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并对其在现阶段的应用作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对其目前的不足和缺陷、发展的前沿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说明。
主题词:新经济地理;中心一外围;历史与展望;地区性
一新经济地理的诞生
近几十年来,由于空间不能被模式化,除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外,空间问题已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实际上,如果忽视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许多经济现象都难以解释,新经济地理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交叉、互动的新时期,各个学科在理论互动中都对地域和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学自身的局限,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突破,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以及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以克鲁格曼等人为代表的主要学派对空间因素进行了重新审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统一了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地理学,并将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起源于德国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经济学家就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有关。Von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于18 xx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孤立国家与农业和国家经济的关系》的论文,讨论了地租与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土地因远离城市中心而有着不同的用途和价值。百年之后,艾伯尔、沃特·克里斯托勒、奥古斯特·洛什在继承和发展维恩·图恩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地域理论,为研究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伊萨德在他的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把 Von Thunen、 AWeber、 Waiter Christaller、 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式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框架,形成了“总体区位理论”。在19 xx年, Dixit和 stigHtz建立了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或称D-S模式)之间的矛盾模型。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艾瑟尔发表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国际规模收益》一文,为空间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克鲁格曼发表的《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是新经济地理的开山之作。Fujita、 Krugman和 Winalis分别于1999和20 xx年发表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及公共政策》,这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并从那时起正式确立。
二新经济地理的基本模式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采用数学定量分析方法,把现实中的现象进行高度抽象化、模式化,然后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有:中心一外围模型、历史与期望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等。
克鲁格曼(1991)的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简称 cP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标志,它阐明了规模报酬、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由 Krugman领导的西方经济学家将Dixit-Sti出 tz模式的垄断竞争框架与 Samuelson (1952)的“冰山交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主流经济学向地理空间的扩张,其本质就是Dixit-Sti出 tz模式的空间版本。
本文主要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历史和预期模式。克姆格曼提出了一个同时考虑历史(历史偶然性)和预期两方面因素的动态经济模型,即历史模型和预期模型,用以分析它们各自在产业聚集的路径依赖问题中的位置。克鲁格曼认为,历史决定了初始条件,也决定了最终结果。在这个模型中,预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预期是有效的,那么在这个模型中,预期是可以实现的。历史和预期的相对重要性在经济分析中取决于基本经济结构,尤其是调整成本的大小。
通过建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程式化理论模型,对区域专业化市场形成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本文从产业垂直关联、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等角度研究了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
三新经济地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经济学向经济领域引入空间概念,而“地理学”向地理分析引入微观经济机制。通过对报酬递增 DS模型的空间解释,新经济地理学深入探讨了报酬递增、外部经济、运输成本、要素流动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模型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贸易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因此,对其的研究就成了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王先柱、高彦彦(20 xx)认为,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贡献主要在于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性研究,并将垄断竞争模型运用到区域经济领域,从而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花俊(20 xx)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几种相关理论,分别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学科名称进行了论述,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刘爱文、艾亚玮(20 xx)分别论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批判经济地理学这两个主题,然后将这两个主题进行比较,发现批判经济地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上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很大不同。在对基于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进行分析后,赵朝、周冠男(20 xx)提出了区域不平衡的产业政策、解决失业的“以工代济”政策以及环保市场化等。老工业基地的衰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比较,张玉卓(20 xx)论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并指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四个发展方向。
利用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谢燮(20 xx)探讨了区域间运输条件的变化对港口竞争格局的影响,他认为港口城市及其腹地是竞争的主体,劳动力流动和产业流动导致港口城市竞争力减弱,最终体现为港口城市的货物吞吐量。运用新经济理论对刘青海、张志超、蔡伟贤等人的本土市场效应、空间政策和就业增长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不只是产业政策造成的,可能是错误的空间政策造成的。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视角,以包浩斌、盛世豪(20 xx)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业增加值基尼系数和广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计算,对浙江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浙江工业必须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框架下,郭建万、陶锋(20 xx)将环境调控因素纳入模型中,对 FDI的区位选择因素进行了考察,并得出结论:由于集聚经济、外资与环境调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不考虑集聚经济时,我国“污染避难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些成功经验,赫英丽认为,中俄边境地区的跨国区域合作,可以建立中俄边境贸易合作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不断提高中俄边境贸易的规模和合作水平。盛垒(20 xx)以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跨国公司在华 R& D空间集聚的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外溢、市场规模、区域生产水平、历史上跨国公司在华 R& D投资等集聚变量,是跨国公司在华 R& D空间集聚的重要原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范华锋(20 xx)结合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与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赵明霏、杨莹(20 xx)为例,对天津吸引外资的数量进行空间集聚分析,并以区位熵为基础,对天津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识别,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天津的产业集聚结合起来。
第四结论
经过众多学者的梳理与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方面的文献已不胜枚举,而且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分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的文献却寥寥无几,其中也有不少是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研究分析我国各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或对外投资现象,而将新经济地理学与新贸易理论相结合来研究分析国际贸易现象的文献也几乎是空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贸易日益频繁。太空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对各国贸易的研究绝不能忽视。在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应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使人们对国际贸易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健康、良好地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怎么查,如何找到一个免费查重论文的网站?在初稿期间选择高性价比的免费论文查重网,如查查呗论文查重免费网站在线查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中期来看,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可靠报告结果和强大算法机制的论文查重免费检测系统。最后,学校指定的知网论文查重软件必须被选为终稿论文免费查重软件。毕业论文查重首选查查呗免费论文查重软件。 百度搜索 paperccb
论文查重免费入口: https://www.paperccb.co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客服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