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查重-对信阳方言“叫”字的研究
叫作动词,也可作介词、助词。在信阳话中,作介词时,“叫”除表义外,还可表示表义,相当于“被”的被动义,也可表示相当于“把”的处置义。本文首先对信阳方言中的“叫”字进行了引号、被动、消解三个方面的分析,然后对比较特殊的“叫”字同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对“叫”字的歧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找到一些消除歧义的方法。 免费查重
信阳方言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中原官话信蚌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方言处于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交汇点上,所以,方言内部有丰富而复杂的语法现象,比较有研究价值,“叫”字就属于这种语法现象。 免费查重
1.”叫”字表用
就像普通话一样,使义是信阳方言中“叫”字的基本用法。表使义时包括了使令和容许两种情形。 免费查重
表使令义产生的「叫」字句。吕叔湘(1980)认为,表使义时,“呼”后必带兼语,构成兼语,但在信阳方言中,表使义后必带兼语,只有在表使义这一小类出现时,才会出现。例如:
⑴商店经理要他到总店去取东西;
㈡受单位雇用哩(得)消息使他激动得手舞足蹈哩(得)。
表容许义的「叫」字。按照丁声树的说法(1961),这个时候的“叫”意味着“允许和接受”。例如:
③恩人(你们)请我说几句好话(吗)?
让我们让他一个人好好想一想(地)想。
2.“叫”字单被动
蒋绍愚先生(1994)认为,使用呼唤表是从清代开始的。这种语法现象在现代信阳方言中仍然存在,而且,表示被动义的“叫”字句在信阳方言中情况较为复杂,具体情况如下: 免费查重
(一)叫…移动
⑤刚洗完衣服,就叫他晾起来;
⑺刚收拾完屋子,就叫他乱哄哄的。
动词性成分一般都是趋结构,如例⑸的“起”表示动词“抛”的趋向;如例⑹的“动补”表示动词“抛”的倾向。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叫……+动”结构中,“叫”后面是整个句子的施法,“叫”前面是受事,这就相当于在一个典型的被动句中,“叫…+动”后面是一个句子的施法,因此,“叫…+动”也可以看作是“叫…+施法+动”的形式。 免费查重
㈡称为……动宾结构
㈣前额叫蚊子叮几个大包;
⑹书中叫老鼠咬过几口豁子。
这个结构类似于上面的“叫…+动”,但在“叫…+动宾结构”中,“动”指的是宾动结构,例如例⑺中的“叮几个大包”;而“叫…+动”的“动”则特指“动趋结构”或“动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施事者也位于“叫”之后,因此,“叫…+动宾结构”也可视为“叫+施+动宾结构”。 免费查重
A.叫…给+动词
⑺废书让我去卖;
㈥闹钟告诉他,他被弄坏了。
这个结构中,用“给”来在信阳方言中,“叫……给”的结构被用来表示被动,这种结构被省略了,这里的“给”就是前面提到的“叫…+动”的结构,从整体上讲,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但信阳话更多的是在动词前加“给”,似乎用“叫…+动”来表示对受事者的某种处理,更符合当地的语感。”叫……+给+动词”的结构也可具体化为”叫+施事+给+动词”的形式。
A.叫……去……+动词
让我把我的衣服弄湿;
让小明写完他的作业。
这种结构的原形应该是“受事+叫+施+动”,例如:例如,“衣服叫我弄湿了”,然后再用处理式的典型成员将字句的“把”引入到句中,施事仍然处于表被动的“叫”之后,即“叫”字句中套合着“把”字词组的现象,据刘三丽(2011),我们发现,这种“把”字句在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的陕西韩城也存在。此外,通常所说的“叫”相当于“被”表被动地引入施展,“把”表处置引入受事,因此,“叫…+把…+动词”结构也可理解为“叫…+施+行+受事”结构。 免费查重
叫…把…给…加上一个动词
那支笔叫我把笔尖弄破;
那张考卷让小明拿走了。
这种结构是信阳方言中被动式的“叫”字句句表最复杂的一种形式,用“叫”来引申施,“把”引申受,“给”引申受,即用“叫+施+受+给”的结构来引申施。吕叔湘(1980)认为,在这个结构中,“把”字后面的名词或属于主语范畴,即受事者,例如,
需要指出的是,光杆动词“叫”在信阳方言中是不成立的,这里的光杆动词指的是前后都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动词,即信阳话的“叫”字中不能有光杆动词,而使其成立的方法是,在动词后面加上“着、、、、”等体记号,例如,“书叫他看”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能说“书叫他看”。 免费查重
3.”叫”字表处置
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叫”字在信阳方言中除了表致性、被动性之外,还可等同于功能表对“把”字的处置,而普通话多不能用“叫”字表处置。信阳方言“叫”字表的处理方式如下。
叫+名+动,这种结构可以有多种理解,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
当名词是后及物动词的受动体时,通常这种“叫”字句可被转换成一个宾语,例如:
(15)要求交作业(交作业);
A.叫房间拾掇(拾掇房间)
表使:表示使(17)把书都拆掉;
)叫小李累得喘不过气来。
表示动作的地点或范围,例如:
(19)叫整个市区的人都去逛;
让后备箱再一次仔细察看一遍。
表示发生了不如意的事,如:
(21)偏偏叫这么好的小王出了车祸;
(22)爱狗的意外遭遇使它悲伤了好长一段时间。
相当于”取;取”,例如:
第23节:不要总是叫我傻。 免费查重
要指出的是,上述五种情形下,名词“叫”后所指的人或物一定是有定数的,已知的,或上面已经提到过的,或读者可能有意地提及的,因此,在信阳方言中,一般都会在名词“叫”后加上“那”或其它限制性修饰,例如::我们可以说“叫那本书借给他”,但不能说“他叫几本书拿走了”,因为这里的“几本书”指代不明,句子不能自圆其说或自相矛盾。 免费查重
不只这样,信阳方言的“叫+动”字对“叫+名+动”结构中的“动”也有限制,在这里,动词不能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尤其不能是一个单独的单音节动词,如果非要用一个动词来表示,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示:动词+体标记助词(ho、 ho、 ho),如:叫作业写了;动词重叠,如:叫地板擦拭;动词扩展为动结或动趋,如:叫作业写完/叫窗户打开;动词+动量,如:叫内容再重复几天/叫事故缓了。 免费查重
叫+名1+动+名2,其中,名称1和名2之间的关系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名称2是名称1的一部分,或属于名称1,例如:
(24)叫教科书撕开几页;
(25)他把自己的手弄破了一块皮。
名1是动作的对象或受动体,名2是动作的结果,例如:
(26)他把事情的开始时间定为回顾的开始时间;
(27)那孩子把作业本撕得粉碎。
名称1和2是双宾语,其中,名称1为直接宾语,名称2为间接宾语,因此整个结构可转换为“动词+名称2+名称1”的形式。
把那本书告诉他(把那本书交给他);
把这件事告诉他(把这件事告诉他)。
D.名称1表示运动的场所,名称2是工具或活动结果,例如:
(30)叫杯子里装满水;
让伤口喷上一点云南白药吧。
值得注意的是,信阳方言中的“叫”字句在处理词义时有其独特之处:从动词性质上看,“叫”字句中的动词一般都是动作动词,当然也有少数心理动词,如“急、怕、喜”等。从形式上讲,一般是动词的复合形式,不能是单音词或单音词,这在前文已经介绍过。就句式语义而言,整个句式都表现为施事者对受事者施加影响或进行处置,从而产生某种动态的结果,这种“影响”或“处置”多表现为一种客观处置,即动词的作用更大,例如,“他叫茶杯打碎了”;也可以是说话者在主观上认为句子中的主语对介词宾语施加了某种影响或进行了某种处置[沈家煊(2002)],例如:“他叫银行卡丢失了”,表示一种主观处置。另外,信阳话中的“叫”字经常省略主语,例如,“写作业”。 免费查重
“叫”字同现现象
㈠使令义与允许义同现
买东西时,我要你让他自己去挑选,不要擅自为他做主;
第33章:邻居告诉你不要让孩子们在水边玩。
这一结构还可以被理解为: A命令/允许 B (不)做某件事或处于某种状态,例如,例如:(33)可以转换为“邻居让你不要让小孩在水边玩”。语言上,前表使令义的小句和后表允许义的小句之间有停顿,另外,两个“叫”字都要重读,但前一个“叫”字比后一个更重,可能是因为前一个“叫”字命令义的关系。
㈡使义和处置义同现
(a)使令义和处置义具有相同的含义,例如:
(34)他让小明写作业;
他让小孩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在这些句子中,第一个“叫”表相当于“令、令”的使令意义,第二个“叫”表相当于“将”字的处置意义,整个句式可以理解为 A命令/让 B将受事宾语的意思,例如,34可以理解为“他让小明写作业”。 免费查重
b.处置义和允许义的同现性
把他的学生证拿出来让我检查一下;
(37)叫我(你)的考卷找出来给我看。
这种结构中的第一个“叫”与表处理中的介词“把”是等价的,第二个“叫”可以理解为介词“让”和“给”。
㈢被动义和处置义同现
(38)那棵大树被风吹断,旁边的电线杆也被吹断;
(39)他对每个人都喊道完成任务。
在这种结构中,第一个“叫”表被动,第二个“叫”表对字句表的处置相当于“把”字,被动现象和处置同音现象在信阳方言中较为普遍。
5.“叫”字句歧义现象
作为介词,“叫”既可表示被动,也可表示处置,因此,“叫”字有时在信阳方言中有歧义的情况,如:
(40)他叫小李去炒(鱿鱼);
A:小王把小李叫到自己的酒桌上。
如果没有任何语境,我们完全可以对上述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例(40)可以是“他把小李开除了”的表处理,也可以是“他被小李开除了”的表处理,或者例(41)可以是“他把小李开除了”的表处理,并且语义、逻辑都合理。由于“叫”前和后的名词都代表人物,所以这两个例子就可能造成歧义,而这类代表人物的词,既可以是行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受事者,两者在用人物来表示行动和受事时具有同等的生命意义。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消除歧义,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补充话语信息,这样,就可以根据所补充的背景信息,判断整个句子是被动式的,还是表象式的,从而消除歧义;也可以根据所施(名词性短语)和所受(事物)的生命度的强弱,来消除歧义,与生命度较低的名词相比,生命度较高的名词更倾向于施事;此外,还可以根据动词的语义指向以及一些常识来消除歧义。